Skip to content

長者健康專訊

第52期

與慢性病共舞 (臨床心理學家 鍾燕群)

「慢性疾病」又稱為「長期病患」或「非傳染病」,病程一般會維持較長的時間和進展也會比較緩慢。在各種類長期病當中,以高血壓、膽固醇過高、糖尿病、心臟病、癌症、中風及關節炎等最為普遍。根據政府統計處於2016-17年進行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3號報告書顯示,本港65歲及以上人士中,約有74.3%患有長期病,而且患病比率是隨着年齡增長而上升。

由於患者需要接受長期的治療、護理或監察來控制病情,患者的身體機能、心理狀態、社交和日常生活均有機會受到影響。

長期病患者會有甚麼情緒反應 ?

長者患上慢性疾病,身心都承受著不少壓力。過程中患者會經歷不同的情緒和壓力反應。例如,在患病初期,患者或會難以接受現實,感到無助、焦慮或恐懼,對生活被疾病打亂而感到困擾。漸漸地,患者的心情平伏下來,他會嘗試控制病情(如放棄舊有的生活習慣和接受治療等)。到了最後,他的生活得到重整,此時他不但接受了患病的事實,也懂得與疾病共存。然而,有些患者卻未能適應疾病所帶來的轉變,終日自怨自艾,心灰意冷,消極地處理病情,誘發抑鬱和焦慮情緒,嚴重者甚至以死為求解脫,導致自殺悲劇。

患者及家人應如何面對長期病患 ?

1. 積極學習,正確認識疾病

患者如缺乏對疾病正確的認識,容易暗自臆測病徵或病情的嚴重性,造成不必要的疑慮;又或會忽略了某些症狀,延誤治理,令病情加劇。患者及家人宜多認識所患疾病的知識及處理方法,可透過諮詢醫護人員、參加互助組織、復康支援或健康講座,來增強對疾病的了解和處理能力。

2. 保障健康,實踐健康生活

恆常的體能活動、保持適當的體重、均衡飲食、充足的睡眠、維持社交和興趣活動,以及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戒除煙酒等,均有助控制病況。

3. 調適心理,處理精神壓力

除了患者本人之外,長期病也為家屬帶來壓力,患者及家人宜學習心理調適技巧,因為保持正面思想、樂觀及積極的態度是有助穩定病情的;舉例說,鬆弛練習是一個既簡易又有效的紓緩精神壓力技巧。如患者及家人感到壓力過大未能應付的話,應儘早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

4. 保持溝通,互相體諒和支持

患者宜多欣賞家人的關心和付出,給予認同和讚賞。家人亦要體諒患者因疾病而出現的情緒起伏,宜多陪伴、給予支持和鼓勵。雙方保持良好的溝通,既能促進彼此的了解,也能增強大家一起積極面對長期病患的決心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