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哀傷

死亡也許是人生中最難面對的告別,但亦是每個人或遲或早都須要面對的。離世的至親縱然像風箏般遠去,但風箏的線並沒有斷,彼此的聯系亦沒有因為死亡而終結。讓我們藉著風箏的線,告訴逝者我們正學習適應別離丶處理哀傷,同時將思念及祝福送給遠方的他/她。

當至親即將離世

醫療安排 病者丶家人及醫護人員共同商議治療意向及臨終時的照顧計劃。了解病者對後事的意願,如殯葬丶器官及遺體捐贈安排等等。
照顧身體 保持病者的身體清潔及溫暖;幫助減輕因痛楚丶氣促丶口乾等身體狀況帶來的不適。
照顧心靈 協助病者回顧一生,尋找人生意義;幫助病者完成未了心願,以減少不必要的遺憾;陪伴病者並運用身體語言或透過按摩及身體接觸等來表達關心。
跟至愛道別 按病者意願通知親友來探望及送別;如病者身體許可,鼓勵對方坦誠分享喜丶樂丶悲丶憂;親友亦可向病者表達心意,包括道謝丶道愛丶道歉及道別。

當至親離世後

親人離世後有不少實際事務須要處理,喪親者可根據重要性安排緩急先後,有需要時尋求其他親友或團體的協助。

告知壞消息
  • 隱瞞離世消息會對在世親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丶破壞家庭關系,甚至造成一生的遺憾。
  • 選擇適當的時間及場合,並在熟悉的親人陪同下才告知消息,有助長者面對喪親的打擊。
出席喪禮
  • 出席喪禮有助接受死亡的事實,並提供空間去抒發情緒。
  • 預先諮詢醫護人員,決定長者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出席喪禮。
  • 告知長者有關喪禮程序,有需要時安排親友在過程中陪伴。
住屋安排
  • 共同商議,可考慮讓長者在親友家中暫住,家人亦可到長者家中留宿陪伴,讓他們逐漸適應轉變。
處理遺物
  • 處理過程情緒難免波動,家人宜協助長者將有紀念價值的物品收藏起來;將沒有用途或重要性的丟棄或捐贈;將不確定的先收起,待日後處理。

哀傷反應

情緒
  • 悲哀
  • 孤單
  • 憤怒
  • 內疚
  • 焦慮
  • 無助
  • 震驚
  • 懷念
  • 解脫
  • 麻木
行為
  • 哭泣
  • 失眠
  • 嘆氣
  • 食欲不振
  • 坐立不安
  • 心不在焉
  • 夢見逝者
  • 呼喚逝者名字
  • 逃避人際社交
  • 保存或擕帶逝者遺物
  • 避開回憶逝者的人或事
思想
  • 不相信
  • 困惑
  • 不斷思念著逝者
  • 感到逝者仍然存在
  • 幻覺
身體
  • 胃部不適
  • 胸部壓迫
  • 喉嚨繃緊
  • 聲音敏感
  • 呼吸急促
  • 肌肉乏力
  • 精神不振
  • 口乾

哀傷是至親離世後的正常反應,其嚴重程度及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哀傷反應也會「時好時壞」,在特別日子如生忌丶死忌丶紀念日或節日會較為強烈。每一個人的哀傷經歷都是獨特的,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只要跟隨自己步伐便可。

處理哀傷

分享經歷及感受 只有坦誠地面對及體會傷痛,才能真正接受和轉化它。跟信任的親友或專業人士談論喪親經驗,有助接受死亡的事實。
參與喪禮或哀悼儀式 在喪禮中跟逝者道別丶說出未有機會表達的話語丶或是送上最後祝福等,都有助接受死亡的事實及處理情緒。
抒發哀傷情緒 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抒發情緒,例如透過哭泣丶跟親友傾訴丶寫信給逝者丶書法丶繪畫丶跳舞丶唱歌等。
回覆生活規律 規律的生活可以幫助適應至親離世後的轉變,例如定時的作息時間丶均衡飲食丶適當的運動及社交活動等。
適應人生新角色 學習新的技能或發掘興趣來適應新的角色,調整自我形象及人生觀。
與逝者保持心靈聯系 彼此的關系並不會因為逝者的離世而終結,它可以其他的形式延續下去,例如透過翻閱相片丶到墳前拜祭丶或以逝者的人生觀或價值觀去行事,繼續人生旅程。
珍惜現有及建立新的人際關系 與逝者保持心靈上的聯系的同時,亦可以將感情投放到其他親友身上,且嘗試開放心扉,認識新的朋友,擴大社交圈子。

當哀傷變得不能承受

• 持續的懷念/渴望,過度悲傷
• 重覆想著逝者/死亡
• 至愛離世長時間後仍無法接受
• 過分麻木丶苦澀丶憤怒或內疚

• 對逝者只有負面回憶
• 過分逃避令自己憶起逝者的人或事
• 無法信任他人
• 經常感到孤單或疏離

• 空虛或失去人生意義悲傷
• 未能找到人生新角色
• 失去興趣或動力
• 想追隨逝者一同死去

當以上的情況嚴重影響情緒或日常生活,就必須立即尋求醫生或專業人士的協助。

社區資源:

醫院管理局24小時精神科電話諮詢服務
電話: 2466 7350 網址: https://www.ha.org.hk/
社會福利署
電話: 2343 2255 網址: http://www.swd.gov.hk/
善寧會
電話: 2331 7000 網址: http://www.hospicecare.org.hk/
贐明會
電話: 2361 6606 網址: http://www.cccg.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