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如何預防長者受虐和及早辨識長者受虐

安老服務機構為長者提供各類服務及照顧,同時亦應關注和預防長者受虐,以讓長者活得有尊嚴和免受虐待。作為機構員工,大家應如何及早辨識長者受虐,以及採取措施防止長者受到身心傷害呢?

虐待長者的定義和性質

根據社會福利署二零二一年所修訂的「處理虐待長者個案程序指引」:

一般而言,虐待長者是指傷害長者福祉或安全的行為,或不作出某些行為以致長者的福祉或安全受到傷害。通常施虐者與受虐長者本身是互相認識,或施虐者是負責照顧受虐長者的。

虐待行為可能只發生一次或重複發生,或是短暫或是長時間發生。而且,無論長者是否覺得受虐待,虐待行為本身可能已足以構成虐待長者。即使施虐者不是蓄意傷害長者,若其行為對長者造成傷害,也可構成虐待長者。

虐待行為可分為以下六種類別:

種類 性質 受虐長者表徵/行為的例子*
1. 身體虐待 對長者造成身體傷害或痛苦,而這些傷害乃非意外或由於沒有提供任何預防措施所引致的。
  • 長者身體上有下列損傷,似乎並非意外造成:
    • 身體有多處明顯的傷痕/瘀傷
    • 扭傷、關節錯位、骨折
    • 燒傷/燙傷
    • 有手指印、手掌印及藤條印
    • 肌肉撕裂
    • 內臟受傷
  • 長者有異於平常的行為表現,例如身上有不尋常的損傷,但又不願接受檢驗及治療、說話前後矛盾、經常到處遊蕩到深夜、情緒低落、抑鬱或變得被動,或平日經常參加活動卻突然常常無故缺席。
2. 精神虐待 危害或損害長者心理健康的行為及/或態度,例如羞辱、喝罵、孤立、令長者長期陷於恐懼中、侵犯長者私隱,及在不必要的情況下限制長者的活動範圍或活動自由等。
  • 例如:
    • 長者經常被嘲諷、喝罵、不理睬、恐嚇、挑剔或嫌棄
    • 長者經常被隔離,不能與家人、孫兒、朋友等接觸
    • 長者日間被逼離家或留在房間、不准使用家中的設施或共用的地方
  • 精神虐待通常與其他形式的虐待行為同時出現,也可能會逐漸惡化而演變成身體虐待。
  • 長者情緒及行為出現下列情況:
    -非常被動
    -常表現得驚惶失措
    -害怕照顧者
    -避免與人接觸
    -有抑鬱傾向
    -情緒波動
    -企圖自殺
    -歇斯底里
3. 侵吞財產 任何涉及剝奪長者財富或妄顧長者利益的行為,例如在未經長者同意下取用長者的財物、金錢或轉移長者的資產。
  • 長者與他人開設聯名戶口後,被人單方面提取金錢。
  • 長者突然把樓宇屋契轉名,或與人聯合購買物業,而物業被單方面出售。
  • 長者突然失去了原本擁有的財物或資產。
  • 在長者經濟充足的情況下,卻缺乏日常生活基本物質,及不能支付基本日常生活開支。
  • 長者突然訂立平安紙,將全部或大部份財產留給與自己沒有關係的人。
  • 綜援受委人或代理人代長者領取或保管綜援後,未經長者同意,便直接取用長者的金錢。
  • 施虐者假冒長者的簽名、擅取長者的印章或誘騙長者在空白的提款單或支票上簽名,然後提取長者的金錢。
  • 施虐者欺騙長者、傷害長者的身體及威嚇長者,欺哄或迫使長者交出金錢或財產。
4. 疏忽照顧
  • 嚴重或長期忽視長者生活上的基本需要(例如沒有為長者提供足夠飲食、衣服、住宿、醫療、護理等),以致危害長者的健康或生命安全。
  • 亦包括沒有根據醫生的指示給予長者所需的藥物或輔助器具,使長者身體受到損害。
  • 如果正規護老者(例如安老院舍、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醫院等)因沒有遵行照顧長者的責任而引致長者受到傷害,亦可以被視作疏忽照顧。
長者出現下列情況:
  • 體重暴跌/極低、脱水或營養不良
  • 長期長出褥瘡
  • 欠缺所需的藥物/醫療照顧
  • 經常骯髒
  • 經常或長時間在無人陪伴下到處遊蕩
5. 遺棄 在欠缺合理原因下,長者被負責提供照顧或監護者離棄,而對長者身體或心理造成傷害 長者出現下列情況:
  • 長期單獨逗留在街上/公園/商場等
  • 長期骯髒
  • 入住醫院後沒有人探訪或安排出院,例如故意將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帶往陌生地方後離去,使他們不能自行返回住所,或將長者送入醫院時拒絶提供或虛報通訊地址/聯絡電話,或多次抗拒/逃避接觸,以致醫院無法聯絡照顧或監護者,商討有關長者的醫療及福利事宜。
6. 性侵犯 施虐者對長者作出性侵犯,例如向長者展示自己的性器官、非禮或強迫進行性行為等
  • 長者身體表徴
    • 胸部/生殖器官有瘀傷
    • 無法解釋的性病
    • 無法解釋的尿道炎
    • 無法解釋的外生殖器官部位、陰道、肛門等流血
  • 長者行為表徵
    • 見到懷疑施虐者表現得非常恐慌
    • 過度手淫
    • 性態度/性行為有極大轉變
  • 環境表徵
    • 長者內衣被撕裂、有污跡或染有血跡

*註:以上所列的行為或跡象,並非一定是虐待長者的證據,但當這些表徵出現時,大家應提高警覺,多關注長者的情況,如有需要,應盡快向有關專業人士(例如社工、醫護人員、警察等)尋求協助。

機構內長者受虐的風險因素

  1. 受害長者方面 - 身心狀況較差及需要高度照顧的長者,例如肢體傷殘、視聽障礙 、認知障礙症患者、有行為問題(如身體攻擊和語言暴力)的長者
  2. 施虐者方面
    1. 個性和特質 - 橫蠻、好顯示權威和缺乏同理心、缺乏處理衝突的技巧、不尊重長者(如將怒氣遷移發洩在他們身上)、過往曾虐待過長者
    2. 個人因素 – 面對家庭問題或壓力,例如:婚姻和照顧兒女家人等問題、經濟壓力
    3. 工作環境 - 工作壓力很大,甚至已達心力交瘁的地步、與同事或正在接受服務的長者相處並不和諧,甚或曾與他們發生衝突
  3. 機構管理方面
    1. 人手不足導致員工工作量增加,壓力不勝負荷
    2. 管理層對前線工作缺乏認識、對員工督導和監察不足
    3. 培訓不足,員工缺乏照顧長者的相關知識和技巧
    4. 機構團隊對虐待長者的議題關注度不足,預防長者受虐的意識薄弱

預防長者在機構內受虐

  1. 給予機構管理及督導人員的建議
    1. 定期培訓,做好裝備 - 定期安排前線員工,尤其是新入職的同事接受培訓,學習正確的護老技巧(例如如何處理長者的情緒行為問題)和壓力處理技巧,並提升關於虐待長者的認識,以幫助他們察覺和識別長者受虐的早期徵兆
    2. 了解員工,雙向溝通 - 定期查察前線員工的工作情況,對表現良好的員工要加以讚賞,對表現需要糾正的員工要了解其困難,給予具體意見並加以指導。保持雙向溝通,鼓勵員工提出意見,提供渠道讓員工可以匯報懷疑長者受虐的事件。分工方面,盡量訂出合理的工作量和完成時間表,避免前線員工壓力超出負荷和長期積壓負面情緒,繼而向長者發洩,造成傷害
    3. 安排體能活動,長者心情輕鬆 - 安排機構內的長者定時參與體能和社交活動以放鬆心情,減少他們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的風險
  2. 給予前線員工的建議
    1. 照顧長者
      1. 貼心照顧
        如果長者有溝通上的困難或不善於表達自己,建議前線員工多用簡單問答形式,甚至配以圖像以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和需要;如長者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前線員工宜多主動關心和問候。要預防疏忽照顧,前線員工宜多關注長者的生理需要,提供適切和安全的照顧(包括提供適當的水分、食物、藥物、醫療用品和輔助器具如手杖、眼鏡、假牙等、注意環境衞生及安全)。假若長者長期卧牀,前線員工必須遵行預防褥瘡措施,例如定時幫助他們轉換姿勢。如果長者感到不適, 應馬上報告上司安排長者就診
      2. 將心比己
        當留意到長者不配合或按不到指示做時,嘗試細心觀察長者的身體狀況和認知能力是否轉變了。要適當地調節對他們的要求,調整護理上的需要。多體諒和接納,用「將心比己」的態度照顧長者,不單能預防衝突的發生,亦能減低自己的工作壓力
      3. 溫柔安慰
        如果長者出現行為問題,應以保障人身安全為首要任務,平心靜氣地安撫他們情緒,然後才處理其他問題,有需要時要求上司和同事的支援。切勿大聲責罵或以暴易暴,同時也要避免使用懲罰、恐嚇等方式對待長者
    2. 照顧自己
      1. 消除怒氣 - 假若自己的憤怒情緒不斷升級,便有可能在此時向長者發洩怒氣,甚至做出傷害對方的行為,因此我們要及早消除怒氣。在安全情況下可以暫時離開現場,喝點水或找個較寧靜的地方進行鬆弛練習(例如覺察呼吸、腹式呼吸及漸進式肌肉鬆弛練習),幫助自己冷靜下來
      2. 處理壓力 - 護老者工作壓力過大會增加長者受虐的風險,應及早辨識和處理壓力,並學習有效調適壓力及求助的方法
      3. 尋求援助 - 適時向機構內的上司和同事尋求支援。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長期受到困擾,宜盡快求診

處理機構內懷疑虐待長者的事件

  1. 前線員工:除了做好本份保護長者之外,在工作環境裡也應多加關心長者,尤其是對有身體殘障和認知障礙的長者,留意他們有沒有受虐的跡象,萬一有所懷疑,請盡快通知機構主管,令長者和施虐者都得到適切的幫助
  2. 機構主管:如發覺/懷疑機構內有虐待長者事件,請參考社會福利署「處理虐待長者個案程序指引」的第九章「處理機構員工虐待長者事件的處理程序」作出適當處理